2月25日股市前瞻

时间:2017-03-28

2月25日股市前瞻

2016-02-24 姚尧 姚尧

    先说主板。在昨天的股市前瞻中,姚尧提到:“上证指数刚回踩至五日均线即获得支撑。今天十日均线也与二十日均线形成黄金交叉,明天十日均线将上移至2845点,基本上向下空间还是极为有限,持股或逢低买入均问题不大。”今日上证指数最低点在2872点,收盘时报2928点,上涨25点,完全印证了我们此前的预测。

    下面这张是上证指数日线图:


    可以发现,上证指数的五日、十日均线正在缓步上移,二十日均线亦有拐头向上之趋势,目前所缺者只是成交量的配合。不过,在60分钟线上可以看到一些令人更加乐观信号,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发现,上证指数在22日第一个小时有个跳空缺口,但之后两次回踩的最低都只在2872点,距离缺口下方2866点还有六个指数点,至今尚未回补。更关键的,今天最后一个小时成交量是放大的,明显超过此前各交易日的最后一个小时(如图中箭头所标记)。倘若明天能够延续此成交量放大之势,则未来有望向3000点一线发起攻击。同时,明天五日均线将移至2909点,十日均线将移至2861点,向下空间依然相当有限。

    再说创业板。今天创业板指盘中一度跌破十日均线,之后又逐步拉回,收在五日均线与十日均线之间。二十日均线已经连续几天走平,接下来应该就要逐步上翘了,如下图所示:


    从均线系统角度而言,创业板指向下空间同样不大。而按照我们过去提出的“头肩底”设想,现在时间上差不多是够了,所欠缺者就是何时成交量能够放大,以突破2250点的颈线位,如下图所示:


   纯粹从个人感觉而言,我以为接下来几个交易日就应该带量上攻了。如果再在此位置逗留时间过长,可能会造成师老兵疲,指数将再次出现较深幅度的调整。不过,即便出现此种情况,我们长期看好股市的观点仍然不变,只是说时间拖得太久会让头肩底的模式失败,届时可能会构筑新的底部形态。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我们边走边看。

     经常有读者留言问,你怎么知识那么渊博?你怎么能读那么多书?其实,读书多原本不是件特别值得炫耀的事,由于我不擅长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所以没事只好宅在家读书了。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也没有必要追求所阅读书籍的数量。尤其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任何血肉之躯在有限的人生中所能读到的书都是九牛一毛。与其跟别人比谁读的书比较多,不如比同样的文本谁能读出更多的东西来。正所谓“风月无今古,情怀自浅深”,关键是要能从阅读中提升自己的品格修养。

    举个例子。中学语文课本里选取了鲁迅一篇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缘起是1924年9月底杭州西湖净慈寺前雷峰塔的坍塌。对于此事,晚清遗民词人陈曾寿也写了首词《浣溪沙》,其中有一句是“千古苍凉天水碧”。

    雷峰塔是北宋太祖八年,即公元975年由吴越王钱俶所建,到民国时已经接近千年,所以说“千古”。千年以来,雷峰塔一直矗立在西湖的青山绿水边,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和历史沧桑,而现在居然倒了,所以说“苍凉”。词人每天望着雷峰塔,可如今已经看不到了,夕阳西下时只能看着逐渐昏沉的天色和碧绿苍茫的西湖水,所以说“天水碧”。

    怎么样?你觉得这句词写得好不好?用词很精准,感情很贴切,对吧?可你以为词人这句词纯粹只是写景,那理解又肤浅了。

    根据《宋史·南唐李氏世家》的记载:先是,江南自后汉以来,民间有服玩侈靡者,人询之,必对曰:“此物属赵宝子。”又煜之妓妾尝染碧,经夕未收,会露下,其色愈鲜明,煜爱之。自是宫中竞收露水,染碧以衣之,谓之“天水碧”。及江南灭,方悟“赵”,国姓也;“宝”,年号也;“天水”,赵之望也。 

    这里面提到,南唐后主李煜让自己的姬妾给丝绸染色,有一次姬妾将原本染成浅蓝色的丝绸晾在外面而忘记在夜间收回来。第二天早晨,大家意外地发现这种经由夜间露水浸染过的丝绸颜色比之前染过的任何一匹都要漂亮,尤其得到李煜本人的大加赞赏,将其命名为“天水碧”。所以,“千古苍凉天水碧”,既可以理解为雷峰塔倒下后的黄昏只剩下碧绿色的天际和碧绿色的西湖水。也可以理解为雷峰塔倒下后的千古苍凉所呈现的色调就是“天水碧”这种颜色。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讲完。中国古代有所谓郡望一说,指的是某些地区的名门望族。百家姓中,赵姓的郡望就在甘肃天水,因此天水也常用来代指姓赵。“碧”在古音中是入声字,与“逼”同音。所以,“天水碧”其实就是“赵逼”,而南唐后来是被谁灭的?就是姓赵的宋朝灭的!所以人们说李煜这叫一语成谶,他自己命名的“天水碧”预言了日后将亡于赵宋的结局。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我们现在来介绍下词人陈曾寿的生平。

    陈曾寿生于1878年,曾祖陈沆是嘉庆年间的状元,祖父陈廷经也是进士出身,做过内阁侍读学士。陈曾寿自己是光绪二十九年的进士,历任清廷高官。辛亥革命后,陈曾寿举家南迁至上海,与满清遗老词人交往唱和。1917年张勋复辟时,陈曾寿也曾积极参与筹划,被溥仪任命为学部侍郎,同时将家眷迁至杭州。1924年11月4日,冯玉祥在发动北京政变后宣布废除当年袁世凯逼清帝退位时的清室优侍条件,将溥仪等皇室赶出皇宫。站在中华民国的角度来说,冯玉祥此举叫作“贯彻辛亥革命之精神,彻底铲除帝制复辟的祸根。”站在满清遗老的角度来说,这叫作粉碎了他们最后的情感寄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也埋下了日后溥仪在日本人扶植下成立伪满洲国的伏笔。而这件事,就发生在雷峰塔倒掉之后四十天。

    在这样的历史巨变关头,陈曾寿的内心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他世受国恩,情感上要求他站在满清一边。另一方面,他自己也知道满清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他所认同的并不符合历史潮流。更何况他自己是汉人,在中华民国成立十余年后还效忠辛亥革命所要驱除的“鞑虏”,所背负的压力是相当大的。当我们了解这段历史背景,再回过头来读“千古苍凉天水碧”,会有什么感触?雷峰塔始建于北宋初年,而今倒塌了。一千年以前,南唐和李煜为赵宋所逼,一千年以后,满清和陈曾寿为中华民国所逼!陈曾寿明白,满清被中华民国取代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正如南唐被赵宋统一是顺应历史潮流一样。只是,对的事情,我未必就爱。不对的事情,却寄托着我全部的爱,那又如何?雷峰塔的倒塌,让鲁迅想到的是封建礼教的崩塌,让陈曾寿想到的却是情感寄托的崩塌。满清从此被彻底扫入历史的垃圾洞,这对词人的内心情感是一种创伤,而这种创伤不但得不到世人理解,甚至都无法与世人诉说,作者只能是把这种复杂纠结的情感蕴藏在“天水碧”这三个字之中。

    文章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觉?你的眼前应该已经有了词人在夕阳下的西湖边独立凝神的画面,已经能体悟到词人当时是怎样的百感交集,就不再是初读时的平淡而过了。不谦虚地说,你听我如此解读完这一句话,或许远比你背熟这首词、乃至于背熟十首词的收获还要大。

    这,才叫读书。不在乎速度快,不在乎数量多,只在乎内心的触动与共鸣。

【推荐】 8月11日股市前瞻
【推荐】 4月25日股市前瞻
【推荐】 2021贵阳楼市年鉴 | 核心住宅成交564万方,翡翠公园成年度住宅销冠
【推荐】 姚尧历史文章 2017-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