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之明与用人之量
识人之明与用人之量
姚尧最近准备写本书,以项羽的败亡为案例来讨论组织的战略问题。今天先抛个小话题,以期与读者交换意见。
从楚汉战争的进程推演来看,项羽乌江自刎,始于垓下被围;垓下被围,始于鸿沟盟约;鸿沟盟约,始于敖仓失守;敖仓失守,始于曹咎之怒。
年,项羽与刘邦率领主力大军在成皋、荥阳一带对峙,双方打得难解难分。彭越在得到刘邦的资助后,攻下了睢阳、外黄等十七个城市,频繁袭扰项羽的后方。项羽不得已,只好亲自率领大军回击彭越。
临行前,项羽命大司马曹咎固守成皋,并交代他:“无论刘邦如何挑战,切记不可出击,只需固守城池,阻止刘邦东进即可。十五天之内,我必定能够打败彭越回来。”结果,项羽如期打败了彭越,可曹咎却竟然连十五天也没守住。
曹咎丢城的经过也很简单。刚开始,刘邦出兵挑战,曹咎不予理睬。于是,刘邦就派人在城下轮番“问候”自项羽到西楚将领的全家老小及祖宗十八代。
连骂几天后,曹咎终于怒不可遏,遂打开城门,派兵渡汜水出战。结果楚军刚渡过一半,刘邦主力发起突然袭击。曹咎的部队首尾不能相顾,立刻溃不成军,曹咎本人在汜水边自杀。刘邦遂得以过黄河拿下成皋,进而拿下了楚军的大粮仓——敖仓。
敖仓的丢失是楚汉战争的转折点,此前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居于主动的优势地位自此逆转。前方部队无粮,后方屡遭袭扰,这对任何优秀的军队和将领都难以承受。就是在这种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项羽才会同意与刘邦在鸿沟议和。之后刘邦又撕毁盟约,趁项羽回师彭城之际对他发起突然袭击。虽然刘邦一路人马的突袭,项羽还能够抵抗,但待到韩信、彭越、英布三路大军前来,项羽便已无力回天。
人们常说项羽无识人之明,并每每拿韩信作例证,说韩信这般经天纬地之才,项羽却视如敝屐。最后韩信离开项羽做了刘邦的大将军,帮助刘邦扫平天下。其实,仅就是否能重用韩信而言,并不足以苛责项羽。因为英明如刘邦,最开始也并不看好韩信,只是封他做了个小官,以致韩信也准备一走了之。幸好萧何来了个月下追韩信,接着又在刘邦面前极力举荐,刘邦是因为信任萧何才得拜韩信为大将军的。
事实上,项羽的问题不在没有识人之明,而在于没有用人之量。他其实并不是不了解曹咎的能力,否则他也不会交待那么清楚,说我十五天就能回来,你只要守住十五天就好,千万不要出战。项羽甚至已经猜到了刘邦会以“问候”家人的方式引诱曹咎出战,而这正是曹咎的软肋所在,故而他还特别强调这点。可见,项羽对曹咎的性格和能力是清楚的。人说诸葛亮六出祁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那么项羽用曹咎守成皋便是“知其不可用而用之”。
这样问题就来了,历来创业之主,帐下必多名将。项羽横扫六合,何以最终不得不以有勇无谋的曹咎来当此重任呢?唯一的解释是,他帐下已经没人了,或者准确地说,已经没有他可以用的人了。项羽不是不识人,像范增、陈平、英布这些当世英杰都曾经在项羽手下效力,并被他委以重任,可最后死的死、走的走、叛的叛,皆是因为项羽没有用人之量。
项羽用人实在是太挑剔了!
首先,项羽对自家亲戚和故交格外的好,这就阻碍了新人才的引进,新人会觉得太难融入你们这个小圈圈。而刘邦虽然也有故旧班底,却可以让外来的韩信直接做大将军,其他如张良、陈平、彭越、郦食其等高级人才也都是外来的。
接下来,项羽还需要人才合他的脾气胃口,却不知成就大业之人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那自然就对应着各式各样的性格。越往后发展,项羽阵营中高管的脾气、性格和才能就越来越趋于一致,而反观刘邦阵营,不但人才越来越多,类型也越来越丰富。战无不胜的韩信、谋划战略的张良、当总管的萧何、出损招的陈平、做说客的郦食其等等,这些性格迥异的人都能很好地被刘邦组织起来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可项羽只能像个救火队长四处奔波。
另外,项羽虚荣心极重,整天希望别人拍马屁讲好话,而真正有大本事的人,往往都相当有个性,内心都是不愿意拍马屁的,即便迫不得已要拍马屁,言辞也不如本就谄媚之人那么自然和真诚。刘邦则不需要别人奉承他,他不介意有本事的人对他说真话,张良和韩信都曾经当面问他自己觉得跟项羽比谁厉害(刘邦坦承“吾不如也”),郦食其还质问他为什么对自己不够恭敬,就连狗屠夫樊哙都可以指责他到了咸阳就像个土财主,只知道抢财宝玩女人,再没有雄心壮志了。这在项羽阵营中是无法想象的,除了范增在鸿门宴上因为项羽没有抓住机会擒杀刘邦对他发过一次飙外,几乎找不到哪位高管对项羽提过有价值的批评和建议(不一定要是对的,至少是要有干货,而非曲意逢迎)。
作为领袖,光能够识别人才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容忍人才个性、甚至坏脾气,以及听得进真话、甚至难听话的度量,否则真正的人才迟早都会离开,留下一群只会让你感到舒服,却无法帮你解决问题的庸才。
======================================
关注姚尧,姚尧的公众号是:yaoyaostrategy
要么打赏,要么转发,否则就是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