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股市前瞻

时间:2017-04-27
2017-04-26 姚尧 姚尧

今日上证指数上涨6.28点,收盘报3140.85点,成交量为1971亿元,如下图所示:

在昨晚的文章中,姚尧写道:“今日大盘止跌企稳,但短期趋势还远没有走好。成交量有所减少,但还没有缩减到我们预期的位置。因此,在操作策略上,我们仍然维持七成仓位不变,既不割肉,也不抄底。当然,如果读者有手中个股出现大涨,可以酌情抛出一部分,或者做高抛低吸,或者买入其它个股,这些都是可以的。但我们坚持一条原则,就是坚决不在底部割肉。”

今天,依然维持昨天的观点不变。唯一需要稍作修改的,是成交量还略微放大了。

之所以完全复制昨天的行情分析,除了今天的走势与昨天类似外,也是因为昨晚的文章被光荣和谐了,时间是在今天下午13:11分:

文章被和谐后,我去查了下后台数据,阅读人数为16469,已经达到平常阅读人数的九成以上,足见这次微信监管部门在时机掌握上还是比较人性化的。至于今天下午留言说还没来得及看的读者,那我可就没办法了,我总不可能冒险再发一次吧?90%多的读者都看到了,你却没有看到,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好好反省一下,别每次都找借口说忙,说有事,说没时间。

昨天有不少读者留言,问姚尧为什么可以有如此渊博的学识,如此透彻的分析,如此丰富的联想?老实说,平常你们这样夸我,我都不确定有几分是真实,有几分是客气。只是昨天这样的留言比较多,想来有不少读者确实是认真的,那么我就试着认真思考回答了。

多年前,我听过一位史学家的演讲,大意是说:对于宋朝之前的历史,一个学者竭尽一生之力皓首穷经,是做得到的。对于宋朝之后的历史,一个学者想穷尽一生之力皓首穷经,是做不到的。毕竟文献档案资料太多太庞杂,你就算把所有的时间都拿来读档案还仍然是不够用。所以,史学家做学问只有两种途经:要么,你就是勤奋刻苦地读档案,通过对别人还没有碰触过的史料档案进行挖掘解读,这样就可以出成果了。要么,你就是对史料档案提出更加高明的见识。你不需要到犄角旮旯里去挖掘人所未见的史料档案,你就用绝大多数学者都知道的,或者都很容易获取的档案。但由于你比他们想得更深,看得更远,这样同样可以出成果。

这段话,现在说起来似乎没什么特别,但在当时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常年以来,我一直为一件事情困扰,那就是庄子所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虽然我已经竭尽全力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用来读书学习,可是由于我感兴趣的领域实在太多,想阅读的书也实在太多,真心还是觉得时间太不够用了。也许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每天读超过八小时书的姚尧足以成为勤奋好学的典范,可是我自己仍然每天充满焦虑感,忧心很多该读的书还迟迟没有来得及读。有时候因为一些琐事耽误了读书,我都会充满自责,觉得时间又被荒废了。显然,我自己也知道这是一种极度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也努力尝试用各种办法来摆脱困扰,但效果一直不是很好,没多久就又重新陷入恶性循环。直到我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突然想起那段演讲,才领悟到或许我并不一定必须要读那么多书,我不一定必须要有那么多知识,我可以追求让自己有更高的见识。

知识和见识是不一样的。获取知识需要大量的时间学习,提高见识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思考。虽然我现在依然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读书,但至少我可以尽量做到不让自己因为想读的书没有来得及读而焦虑。

每天都有不少读者留言,说看了姚尧的文章很有收获,我相信你们这不是虚言。至少我每天晚上选题时,出发点都在于考虑能否让读者提高见识。你们基本上看不到我说多少人云亦云的话,甚至我潜意识里已经形成一种洁癖:即便有些话我很想说,但如果我看到已经有不少人说过,那我就不愿意再说了。我会觉得,如果我只是重复和别人一样的内容观点,那么就只是在帮你强化知识,而不能帮你提高见识。

同样的一份资料,没见识的人看到后就只是知道了有这么一份资料,而有见识的人却可以据此挖掘出许多信息,用它来讲很多个故事,推测处很多个未来。

举个例子,请看下面这张中国自1949年以来的历年出生人口数图:

读者可以对着这张表先研究几分钟,看你能够研究出什么有意思的东西来。

人要想获得见识,就不能仅满足于“知道了”,还需要不停地认真观察、思考、联想、推测、论证、再观察、再思考……

建国以后,我国历年出生人口数是逐年增长的,并在1954年达到第一个小高潮。之后出现小幅回落,但在1959年,1960年和1961年出现暴跌。不难想到,这正好就是所谓三年困难时期。1962年,中国出生人口数出现暴涨。1963年,出生人口继续上涨,达到历史最高峰,为2934万人。

从1962年至1973年的十二年间,是中国有史以来出生人口数最多的时间段。这十二年,最少每年出生2447万人,平均出生2629.75万人。意识到这一点,那么中国当代史上的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譬如,我们讲老龄化已经讲了很多年了,二级市场也时不时就炒一把养老概念股,可为什么养老产业会在这几年突然爆发起来呢?它的可持续性又如何呢?

我们以现在的2017年而言,1962年出生的人是55岁,1973年出生的人是44岁。显然,在未来二十年,乃至三十年的时间内,中国人口数量最多最密集的人群将持续使用到养老产业的服务。此间的需求之大,时间之长,消费力之高,可说是我们过去从未遇见,甚至从未想象过的。以前,人们提到养老,脑海里最先浮现的就是孝子在病榻前喂药的画面。诚然,医药行业在养老产业中获益是毋庸置疑的,但这远不是全部。随着经济和医学的发展,当1962-1973年出生的人口进入老龄化后,他们绝不会是整天在病榻上等着喂药,甚至他们的健康状态比年轻人还好,因为他们至少不用熬夜加班,不用喝酒应酬,不用在公司搞办公室政治,不用承担各种精神压力和疾病。他们有钱,有闲,有精力,还不用上班,这难道不是最强大的消费力吗?广场舞,只是最粗浅的活动方式,未来必定还会有无数更多、更高级也更需要花钱的玩法。所以无论是投资,还是创业,养老产业都有无比远大的想象空间。更关键的,它不但不可逆,甚至在至少未来二十年内都不用担心经济周期,因为这是人口结构决定的。

接下来,我们再说硬币的另一面。正是由于中国出生人口最多最密集的人群即将进入老龄化,这也就决定了中国的养老金体系将面临史无前例的严峻考验。当1962-1973年出生的人还在工作时,养老金体系是宽松的,因为挣钱的人多而花钱的人少。等到1962-1973年出生的人逐年退休后,大麻烦就来了,挣钱的越来越少而花钱的人却越来越多。人口结构注定就是这样,你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养老金自己能够赚出更多的钱来。所以,过去中国讲了多少年养老金入市,始终都无法付诸实施,为什么今年就开始入市了?因为再不入市就真不行了, 必须靠养老金在股市里赚笔大钱,才能给未来的“1962-1973”发养老金。

昨天有条新闻,说七省市的1370亿养老金已经到账,并且已经开始投资。这让许多人兴奋不已,而且他似乎得到了一种解释——难怪近期股市下跌,原来是给养老金进货用的。其实,养老金入市早已是我们预料之中的。在《4月20日股市前瞻》中,姚尧就写道:“散户割肉卖股票,那买的是谁?可能是国家队,可能是养老金,也可能是外资。姚尧对股市的长期发展并不悲观,说一千道一万,各路人马最终都得靠一轮大牛市来致富,问题是你要想办法能够撑到大牛市来的那天。”

现在既已知道养老金入市的消息,那你以为小散们就能持股到大牛市到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未来随便一个震荡,他们仍然还会是照割不误。说到底,绝大多数散户看重的每天三个点、五个点的波动,而国家队、养老金看重的是未来五年、十年、甚至几十年的长治久安。你没有人家的心胸和远见,又怎么能跟人家竞争呢?

另外,很多人说这次下跌是为了让养老金入市捡筹码。对此,我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只是想再提醒一下,如果下跌是为了养老金入市的话,那同样可能是为了方便外资入市。在此前的文章中,姚尧曾经提到,如果四月和五月是大涨的话,就要考虑在六月份卖出了。可现在四月既已下跌如此惨烈,又焉知它不是为了六月的MSCI和外资入市铺路呢?

你看,仅就上面这张出生人口数图中的一小段,我们就讲了这么长的故事。以后,我们还会多次用到这张图,讲更多的故事。显然,这靠的绝不只是知识,更多的是见识。

【推荐】 3月23日股市前瞻
【推荐】 8月9日股市前瞻
【推荐】 保险概念股,集体大涨!
【推荐】 3月23日股市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