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固化了吗?还是你太懒惰!
阶层固化了吗?还是你太懒惰!
多少年来,不断攀升的高房价一直是国人热议的话题,但此前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经济学领域,有人说泡沫严重,得跌;有人说价格合理,还得涨。可是近年来,关于高房价的讨论已经进入社会学领域,人们开始热议高房价导致的“阶层固化”,大意是说:在房价如此变态的年代,年轻人仅凭借自己努力,想在一线城市买房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买不起房,则或者在一线城市租房,或者回到家乡的三四线城市,这样的话,他们的下一代将无法接受到良好教育,以后也无法找到高收入的工作,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彻底丧失了迈向精英阶层的可能。
真的是这样吗?好像现实就是这样,而且这个现象仍将继续。但仔细想来,这条逻辑链的每一步都有问题。
首先,年轻人凭借自己努力,真的不可能在一线城市买房吗?的确,许多年轻人能够在一线城市买房靠的是父母积蓄,但这绝非全部现象。更何况,随着房价的持续攀升,三四线城市的父母积蓄为买房所能提供的支援会越来越有限。说到底,支持一线城市未来房价攀升的最主要动力,还得是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年轻人。有人说,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居然买不起北京的房子,可见社会何其畸形。我觉得,讲这种话的人,自己脑子就不清楚。要想买得起房,就得有高收入;要想有高收入,就得要有组织认可其价值,这跟他是哪里毕业的有必然联系吗?他能考上清华,只意味着高考分数很高,可如果他大学四年都是在玩游戏或者谈恋爱,难道国家也要负责他的住房?难道不是他本人应该反思,为什么大学期间没有努力用功,以至于毕业后没有企业愿意给他开高工资吗?
其次,年轻人一定要买房吗?有人说,买房是刚需,不买房就没法结婚,姑娘不会同意,丈母娘更不会同意。真的是这样吗?的确,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人自古皆有,但也绝非所有人都唯利是图、见钱眼开。如果一个男人真有魅力,肯定是能找到姑娘愿意陪他白手起家的。可是如果这个男人,一无长相,二无志气,三无才华,四不努力,你还希望有姑娘心甘情愿陪你吃苦,这不是在当人家傻瓜吗?人家姑娘也希望找个各方面都优秀的男人,可是找了半天找不到,最后只能是退而求其次,找个有房有保障的,这有什么错?你既然在钱和房子方面不占优势,那就努力在别的方面表现好点呗!而且,我很反感现在的人动不动就说“刚需”,需求就是需求,哪有什么刚需柔需。你要说最基本的吃饭穿衣算刚需,我还可以接受。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买房,这也好意思算刚需?要是这也能算刚需,我还觉得纳妾是刚需呢!哪个男人没有幻想过三妻四妾?我打开电视看到清宫剧,就觉得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对我来说也是刚需。但是,有可能吗?法律不允许,社会不允许,我老婆也不允许。所以,我也就只好让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停留在意淫阶段。不然,我还能怎样?难道我还能天天控诉这个万恶的新社会,让我的刚需无法获得满足吗?你想得到的,和你能做到的,是两码事。请不要在能力还有所未逮的时候,用“刚需”二字把自己的欲望形容得那么神圣不可侵犯。一个人的自信,靠的不是外在物质,而是内在修养。别人在决定是否有必要尊重你时,主要是看你的谈吐,而不是先打听你有几套房。
第三,年轻人一定不能回到三四线城市吗?的确,从城市效率的角度而言,一二线城市要远远高出三四线城市,这也就是许多人逃离北上广后,又逃回北上广的原因所在。然而,三四线城市绝非没有机会,无处不在的移动互联网使得信息流速度加快,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使得物流速度加快,丰沛的社会资本使得资金流速度加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你真的有才华,只要你真的够努力,你在今天中国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有所作为,都可以赚到很多钱然后重新杀回一线城市。可问题是,你真的有才华吗?你真的够努力吗?事实上,绝大多数人之所以逃离北上广,就是因为无法承受一线城市的残酷竞争,故而只好回到三四线城市去过那种小富即安的生活。这种心态也决定了他们回到三四线城市后,很难通过艰苦创业而赚到大钱。不愿意接受残酷的竞争,这本身也无所谓对错,但是指责竞争的残酷,这就没有必要了,至少真正的强者从来不这么干。
第四,三四线城市的孩子教育一定差吗?的确,仅从高考升学率而言,三四线城市是不如一二线城市。可是正如前文所言,倘若清华大学的毕业生也会找不到像样的工作,那么在哪里读大学真有那么重要吗?更何况,在信息如此发达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有你想学的专业知识,网上都能够找到相应的公开课程。决定一个孩子日后是否能有出息的,不在于他在哪所名校读的小学、中学和大学,而在于他能够自觉地不断努力学习。父母自己都整天不读书,整天想着安逸,想着聊天、喝酒、玩游戏、打麻将、看电视,却以为把孩子送到京城名校就能够长大有出息,世界上真有这么方便的好事吗?那还会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吗?
去年六月的时候,我曾经在公众号里做过一份问卷调查。第一题是假设你有一整天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会拿出几个小时出来读书,结果回答不到2小时的读者竟然高达六成,如下图所示:
我粗略估算一下,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每周的双休日能够有一整天自由支配时间就不错了。而对于那些有一整天自由时间,都不肯拿2个小时来读书的人,基本上也无法期待他在工作日会读书。换句话说,这60%的投票者每周读书的时间不会超过2小时,因而每年读书时间不会超过100小时。再考虑到阅读的连贯性,估计每年所阅读的书籍数量很难超过五本(纯休闲类读物除外)。考虑到我公众号读者的素质还是相对较高的,至少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因此整个社会的学习状态会更加惨不忍睹。
因此,我根本不认为现在有什么阶层固化,如果非要说固化,那也是思维固化。无论起点多低,只要肯下功夫,只要坚持学习,这个时代永远都不缺乏让你走向成功的机遇。然而可悲的是,这个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懒鬼,一年下来都读不到五本书,那他又怎么可能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我在问卷中的第二个问题是阅读书籍的难度,结果只有25%的读者愿意去触碰那些需要反复揣摩的深度阅读。如下图所示:
有不少读者留言,说:“学习不一定要读书啊!用手机看微信文章也是学习啊!譬如每天晚上看你的文章也是学习啊!”这话当然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我还是必须要强调,读书和读微信文章是有很大差别的。首先是目的性不同,通常在打开书时就明确知道自己阅读的目的,而读大部分微信文章则像逛街,看到好东西就收藏转发,看到坏东西就快速退出,很快转到下一篇。其次是知识结构不同,书籍通常是用系统的语言跟你阐述事物的逻辑和推理,而微信文章则更倾向于用较短的篇幅讨论一个问题,且结论似乎永远显得比推理重要,更不用说绝大多数微信文章根本就是标题党+心灵鸡汤了。再就是阅读体验不同,读书,尤其是读有深度的书,可以让读者沉浸其中而仔细思考,甚至来回翻阅以反复推敲。可是读微信文章则大多是一目十行,过眼云烟。读者自己可以回想一下,你每天读过的微信文章中有几篇是篇幅够长而你又耐心读完的?有几篇是你读完后觉得值得深思而又反复推敲的?我不愿意说厚书长文就一定比短文好,但一个人只读短文而从不读厚书长文也同样是有问题的。这种人在思考复杂的局面时通常不会有深度,在应对快速变化的局面时通常很难有主见。显然,我们说读书改变命运,指的是需要认真思考,需要反复推敲的深度阅读。
我在问卷中的第三个问题是,在无人打扰的阅读时间里,你平均每小时会看几次手机,结果回答0-1次的只有30%,竟然有高达43%的读者看手机的次数在3次以上。如下图所示:
如果一个人读书时是会频繁看手机的,那你觉得这样的阅读会有什么收获?如此不专注的人,有可能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吗?
我的第四个问题是,打开手机后需要多久才能重新进入学习状态,结果只有39%会无缝接轨,如下图所示:
我的第五个问题是,你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满意吗?结果10%的读者表示非常满意,这里面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人,一种是学习非常用功的,另一种是觉得没必要学习的。可是让我非常讶异的是,痛恨自己这种学习状态的比例仅有9%,如下图所示:
在我收集到的这2159份问卷调查中,有84%的读者阅读时间不够,有74%的读者阅读深度不够,有70%的读者阅读专注度不够,可是居然只有9%的读者痛恨自己的学习状态!22%的读者对自己不满意,但觉得可以接受。高达58%的读者对自己不满意,表示想改善,但你觉得他有可能改善吗?痛恨现状都未必能够改变现状,更何况他连痛恨都不痛恨!
孔子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我承认,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社会的确是越来越呈现阶层化,但阶层绝对没有到固化的程度,只要通过不懈努力,是绝对能够从屌丝进入精英阶层的。可问题在于,扪心自问,这个社会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不懈努力了?还是在用“阶层固化”这个貌似很有学术味的词藻,来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给你一整天的自由时间,都不愿意拿两个小时出来读书,这也好意思叫努力吗?